1996年我与李树生先生接受深圳海天出版社的约请,编辑《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近两年的时间,除我们付出的努力外,加上学术界朋友的帮助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这套有220万字、750个彩图的五卷本书高质量地出版。此书上市后,遍受国内外学人的肯定和好评,说明我们的付出没有虚耗。
回顾本世纪中国社会,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从衰弱向强盛、从动荡向安定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经历了革命、战争、运动、建设这样几个大的阶段。70年代末以来,动荡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复兴时期。安定开放的社会环境,不仅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繁荣,也带来了精神文明的繁荣。这20来年的持续发展,使中国不仅以经济大国,同时也是文化大国的实力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在总的趋势上呼应了这一历史现实。这一发展在美术思想界、美术理论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在对中国百年来的美术文论的梳理中,我们发现本世纪的美术研究,其学术成就呈一种波浪状。在这条波纹上,可看出两个特色,一是有两个波峰即两个学术最活跃的时期:20-40年代和70年代末至今;二是非波峰时期的学术活动,除了规模和声势不及外,其学术论辩的强烈程度,一点也不弱于这两个时期。
20年代至40年代虽是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战争的破坏主要在交战的地区和交战的时间内。不在交战区、间内的地方,一则因没有直接受到战火侵扰,二则因政治力量的分割和相互抵消,反而给思想文化的发展留出较大的自由空间,使这些地方包括美术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极其活跃、生机勃然。这一时期的美术著述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在对中国传统美术和外来美术分别进行较普遍的介绍和研究的同时,对在中国新产生的艺术形式、社团也作了明晰的说明。2、因正义战争所激发而对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美术建设的追求。3、比较美术研究。对最后一点即比较美术研究,应被视为是这一时期极有学术特色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因方法新、学术视野开阔,而且还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历史需要显得更加突出。在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非写实性遭猛烈抨击却不能以有力的理论来进行有效还击之时,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宗白华、丰子恺、邓以蛰、钱锺书等,很好地应用了比较艺术的方法,通过对中西方艺术的分析,尤其在一些具有本质性或规律性的问题上的分析,清晰而具有说服力地阐明中国绘画艺术的最绝妙处正是非写实性。在中国美术处于腹背受敌的时刻,这批以美术的比较方法写出的优秀论文,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客观的态度,更易被人接受和认可,的确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70年代末至今,中国的美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和发展。无论是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出版物的数量,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无法比拟的。这个时期的美术研究有两个最大特色:1、对美术学科中的一些问题的专项研究细致而深入。70年代末以来的美术研究,在中外美术的断代史、门类史以及画派、流派、画家、某一技法、某一题材、某一风格等等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对世纪初以来对中国美术传统的不实之词和许多从西方体系的角度给予颠倒的部分,不仅从观念上拨乱反正,而且从内容上重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得出清晰而确切的结论。例如“四王”、“文人画”、“南北宗”等问题,就其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确是空前的。2、问题的展开和辨析较为深透。由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学术环境的宽松,使美术学术研究的学者、专家能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著述。与20至40年代最为多见的那些生动、犀利、短小、精炼的著述相比较,70年代末以来的这些著述往往有较大的文字篇幅、透彻精深的探求和客观确切的答案。
以上所举两个时期外,清末民初关于中国传统美术前途的论争,50、60年代关于美术的社会性、政治性、艺术性方面的讨论,也都极大地丰富了本世纪的中国美术研究。
就方法论而言,20至40年代,因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美术界对外来艺术从心理上看,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则更重中外的横向比较研究。无论这种比较是认为中优于外,或外胜于中,其最终目的也主要是为了重振中华艺术。而70年代末至今,由于没有民族危亡的迫切问题,生活在国力逐渐强盛、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中的学人,对外来艺术从心理上多处于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而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则重在关注中国艺术本身并对之进行纵的方面的探求。这一横一纵的研究构成了本世纪美术研究的最大特色:危难时期有目的的吸纳外来艺术和对民族艺术的卫护;强盛时期多方吸纳外来艺术和对民族艺术的深入研究。这一横一纵的研究现象,也说明了两个问题:1、有无限生命力的中国艺术无论是处于逆境或是处于顺境都在按特定的方式发展;2、中国艺术总是在大量吸收和包容外来艺术中实现自己的吐故纳新和向前发展。回顾历史,在世纪末可以这样说:本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客观反映了本世纪各期的美术现状和社会现状。美术著述所纪录的中国美术思想和美术创作,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